[我今見聞] 碎片化娛樂原來是那麼的廉價、那麼的沒意思│2023/11

愛士卡廚刀
這個月舊菜刀壞了,買了一把肖想很久的廚刀🤤 VG10,67層大馬士革鋼😎😎

碎碎念

騎機車時,經常有「該不該按喇叭?」的兩難。

  • 起初的想法是:喇叭是用來示警,而非洩憤的。因此多數情況下,應該都不必按喇叭。如果真的狀況緊急,首要之務也應該是避免傷害,例如急煞車、急轉彎……而不是按喇叭;如果狀況變得不緊急,那就更沒理由按喇叭了,耐心地等著就是。
  • 唯一該按喇叭的時機,就是當按喇叭成了避免傷害最有效的手段。比方說:前車沒注意到後面有人,還快速向後倒車,這時當然應該按喇叭示警啦。除此之外,按喇叭感覺在道德上都不那麼正當。
  • 但後來又想:如果面對誇張的交通違規還不按喇叭,是不是就和見到插隊、霸凌、二手菸、性騷擾……卻默不作聲一樣呢?放任不公不義的事情習慣成自然地發生,這是缺乏道德勇氣的鄉愿呀。這時候按喇叭的意思是「嘿!你違規了,其他用路人不是塑膠做的🤬我是不能拿你怎麼樣,但這不代表違規就是OK的。」
  • 按喇叭,是讓違規者意識到自己不能為所欲為;更重要的是,讓其他用路人知道「也有人跟他一樣不開心」。交通違規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,遵守規則依舊是普遍的共識,是多數人所持守的價值。
  • 然而,又該如何區分「道德勇氣vs.純粹洩憤」呢?怎麼確保自己是平靜地選擇按下喇叭,而不是變成一個被氣到理智斷線的路怒症患者呢?還是說,這種不平則鳴的道德勇氣,就是源自於對不公義憤憤不平的本能反應?啟動兩者的成因是相同的,差別在於行為的「度」,對嗎?
  • 「不正義是一種感覺,感覺到正義的規則被違反。持續相信這個世界根本上是正義的,就是在抱怨不正義的存在。」—《哲學的慰藉》

碎片化娛樂原來是那麼的廉價、那麼的沒意思

林亦LYi

  • 04:22 為什麼你會對大型遊戲這種長內容失去興趣呢?因為亂七八糟的雜事太多了。你玩還沒一個小時,就來條消息找你。甚至說即使沒有消息,你腦子裡也有一些現實世界要處理的事掛著。那你怎麼可能真正地扎進這段精彩刺激的體驗裡呢?小時候玩遊戲玩得爽,是因為你真沒啥別的要操心的。那你提前把事都處理明白,這種享受遊戲的條件不就又具備了嗎?
  • 06:29 短視頻也好,社交媒體信息流也好,這些東西有個特別可怕的地方,就是它巨大的迷惑性。它對外呈現出來的形象,是一個人畜無害的短平快小可愛。你看一條消息才幾秒鐘?看小哥哥小姐姐扭兩下才幾秒鐘?但這個面具底下,其實是一個吞噬時間的血盆大口!你的起點可能就是那麼一條佔不了你幾秒鐘的段子、一段舞蹈,但這些東西能做到一個個首尾相連永無止境。你以為你只是想抽空快速找點樂子,但你最後真正消磨掉的時間,可能遠大於好好沉浸一波遊戲。而且它更噁心的一點是,它沒有獲得感。
  • 08:19 就這麼一部2個小時的電影(傳奇42號),就讓我在接下來幾個月裡頭,精神力都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。因為我遇到的那點困難跟人家一比,那真的太不算啥了。但這種深刻的感悟,是整個創作團隊在2個小時裡,用各種細節、情節鋪墊、配樂、人物對白和演出,層層遞進到最後一刻噴薄而出的。同樣是2個小時,我可以看完12個濃縮版的電影解說。可最後呢?我啥情感也沒獲得。
  • 10:36 我現在滿腦子裡想的就是把工作高質量地完成好,然後找一個週末或者長假,享受一段不受打擾、超高質量的沉浸式遊戲。就這個已經形成了一套很完美自洽的邏輯閉環了:因為我強烈地渴望這種遊戲快樂,而這種快樂又必須有一個不受現實打擾的環境,所以這就推著我努力把現實工作完成好,完成到就說我可以徹底把這攤子事放下那個程度。而在我工作過程中,因為有這個超級獎賞在前面掛著,你給我推送幾個小視頻、來幾篇勁爆文章,我真的只會覺得煩、覺得耽誤事,因為我真的完全沒動力去看這些碎片化的東西了。
  • 16:34 如果你是真心喜歡幹這些事的話(玩遊戲、看小說、看電影……),那你只要這麼沉浸過一次,你就會發現那些碎片化的娛樂原來是那麼的廉價、那麼的沒意思。然後你就會很自然地喪失對它們的興趣,轉頭就去更積極、更高效地生活和工作。因為你肯定還要想著去迎接下一次的沉浸。
碎片化娛樂原來是那麼的廉價、那麼的沒意思
guest

0 則留言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
🔎TOC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