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退休後要做什麼?」
近幾年面對這個問題,我總是回答地很凌亂,東一塊西一塊地講不清楚。而無法好好向別人說明,其實也就代表我的腦子還是亂的,沒有把問題給想明白。
好在有親人朋友們一次次的提問,督促我釐清自己的想法。現在,我想清楚了!這篇文章是我的思考與答案😁
目前的生活扣除工作,就是我退休會做的事
「退休後要做什麼?」其實不只提問者,就連我自己也會期待一個簡單明確的答案。一個說出口對方就能快速理解,不用多加解釋也能讓對話順暢接續下去的答案,比如去環遊世界;或者「一件事」,一件能讓人一生懸命,即便在財富自由後也會想持續投入不斷追尋的志業,例如學習並強化台灣的民防。
然而,這樣明確具體的答案在我身上並不存在,我所熱衷的事物總是不斷轉移。
比方說這幾年來我很熱衷於料理,喜歡吃也喜歡做,會花大把的時間去研究食譜,練習料理技法,嘗試新的調味料與食材。但即便如此我也清楚,未來某天這股熱愛會消退,我可能變得不愛嚐鮮,下廚也都只做那幾道熟悉的菜。所以,如果現在說「鑽研料理,就是我退休後要做的事。」就不免顯得太過輕浮了。
此外,我認為「退休後要做什麼?」這個提問,它本身就不是一個好的思考框架。它誘使我們將「退休」視為人生分水嶺,去構想「有什麼事情現在做不了,非要等到退休後才能做?」是一種寄希望於未來、苟且當下幸福感的思考預設。
就像畢業典禮上的老生常談「畢業不是結束,而是另一個開始」,人生本來就是場連綿不斷的無限遊戲,你方唱罷我登場,戲幕起落不過是我們給自己的心理暗示罷了。
因此,真正的問題不是退休後要做什麼?而是「扣除工作後,我的生活還剩下什麼?」
幸運的是,我很早就開始思考並經營著自己的理想生活,我已經過上我想要的日子了🥰所以退休後要做什麼?我的答案是:目前的生活扣除工作,就是我退休會做的事,就是我「正在」做的事XD
當然,我同意量變會產生質變,扣除工作後每個月多出上百個小時的自由時間,絕對會對原本的生活步調產生衝擊,並不只是把原先的生活等比例放大這麼簡單。因此,我想我也會需要「漸進負荷」,一點一點把工作從自己身上剝離。等之後再跟大家分享我的「退休規劃」😂
下面,我想處理前述所留下的3個疑問:
- 「熱衷的事物總是不斷轉移」那不就是三分鐘熱度嗎?對什麼都淺嚐即止,如何活得深刻呢?
- 有超多事情就是要退休後才能做的好嘛!我現在就是得工作呀,不寄希望於未來還能怎麼辦?
- 所以「目前的生活扣除工作」到底還剩下什麼?除了工作外,我都在幹嘛?
三分鐘熱度也沒關係,不必總是那麼熾熱的
看書一定要從頭到尾看完、練琴至少要練到某個程度才好……越來越覺得「有始有終」實在是個壞毛病XD
我當然不是要否定持之以恆的價值,但是,哈囉!今天我們談的不是在寫學習計畫書要準備申請獎學金,也不是公司即將IPO要說服市場來投資。我們談的是每天每天的生活,是自己人生呀!誠實點~輕~鬆~點~🫠🫠
有些動作有起點和終點,因此重要的是,盡可能提升抵達終點的效率。萬一中斷,無論原因是什麼,都代表動作沒有完成、目的沒有達到;另一方面,有些動作,例如兩人共舞等,則是在動作的當下便已完成,並非藉由舞動以抵達何處。
人生明顯屬於後者。雖然許多人認為繞路和停下腳步是浪費時間,我卻覺得多花點時間也無所謂,充滿效率的生活一點意義也沒有。
—《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》
我認為上述2者的差異就在於「以成就衡量vs.以樂趣衡量」。而當我確認了「生命的意義是幸福」、「此生最重要的目的是活得快樂,最重要的行動是追求快樂—《更快樂》」後,「刻苦攀爬他人所仰望的高峰」對我來說就再也沒有半點吸引力了。
要認真地活著,卻不一定要深刻地活著。走馬看花也沒關係,半途而廢也沒關係,因為嘗試的當下就已經收穫了樂趣。
別誤會了,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開始狂刷短影音,滿足於奶頭娛樂(tittytainment)與多巴胺轟炸。深入學習仍是獲得細膩體驗的不二法門。我想說的是:請試著放下「要有所成就」的緊箍咒,隨喜地、自在地、無拘無束地,享受每個當下的無用之用。
我不會把自己逼的太緊,也不會設定期限。如果找不到目標,就一直尋找,直到找到為止。如果這一輩子都找不到,這也是一種人生。
—《學生街殺人》

不用等到某一天,所有想做的事都能即刻開始!
當了這麼些年社畜,我知道被工作綑綁、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滋味🥲 別說請個幾天假出國玩了,經常是就連2個小時好好看部電影的時間都擠不出來。那怎麼能不期待退休、不寄希望於未來呢?
為了方便說明,請容我繼續以出國玩為例。
就我的經驗來說,旅程並非始於飛機起飛的那一刻;而是從我建立了一則旅行筆記,開始蒐集資料、規劃行程起,那趟旅程就已經上路了!這並不是某種文學性的浪漫說法,而是非常實際的切身感受。自打我起心動念,即便僅僅是在腦中謀劃旅行的細節,其實就已經在享受旅行帶給我的快樂了🤩
由此觀之,沒有什麼是非得等退休後才能做的,所有事情都能即刻以某種方式啟動,並開始享受它所帶來的樂趣。
硬是用夢幻美好的角度看世界,難道不是一味的樂觀而已嗎?會不會只是讓我們更看不清現實?
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,但實際的情況是,我們以為的現實,常常只是整體全貌的一部分。放寬視野,我們不只能看清楚自身處境,也能以更中立的立場看見更大背景中所包含的一切。一旦看清楚有多少條件與狀況導致這件事情發生,我們就會意識到自己有限的觀點並非事實。
人的世界是由其本身的心智所創造的。對生命的看法是人到頭來最大的自由。
—《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》
而我最推薦的啟動方式就是「寫筆記」。
想開露營車環遊世界?想學園藝種花種菜?還是自地自建蓋出夢想中的房子?為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建立一則專案筆記吧!把關於它的思考通通寫進筆記裡沉澱下來。不用等到退休,現在就開始蒐集情報瞭解行情,開始學習知識磨練技能,開始享受它所帶給你的樂趣!現在,就是現在!
這些專案或許沒辦法總是頻繁推進,甚至有些筆記會被打入冷宮久久不再更新,但這都沒關係。不必擔心出港的郵輪何時靠岸,因為旅程重要的從來都不是抵達,而是「在路上」。

體驗、學習、創造、分享
回到我身上,所以「目前的生活扣除工作」到底還剩下什麼?除了工作外,我都在幹嘛呢?
其實這個問題現在的我回答起來特別容易,攤開「我今見聞」給對方看就是了😎 當初會開這個系列,就是想分享所見所聞,紀錄每個月自己都在忙些什麼?用心於何處?由於實在太多太雜了,我給自己總結了4個詞:體驗、學習、創造、分享。
- 體驗的類型包羅萬象,閱讀、觀影、旅行、吃美食、打電動……但凡能給與我新的刺激、寵溺感官的事情都算。
- 學習則是為了更進一步加深體驗,同時也是在探索不同以往的生活可能性。每每扎入一門新學問,就像探險家發現了新大陸,怎麼能不叫人興奮呢?
- 如果說體驗和學習主要是向內輸入,創造就是反過來向外輸出。我總會想叭啦叭啦地說點啥,而你正在閱讀的這個網站就是最好的例子XD
- 若是其他人正好看到了我的自言自語,還碰巧能產生共鳴,那就是分享啦。分享能讓快樂進一步放大,也能讓我產生貢獻他人的感受!
退休,並不意味著混吃等死;財富自由,也正是為了更加積極地好好生活!無所謂退休前、退休後,體驗、學習、創造、分享,就是我想做的事,就是我的生活❤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