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碎碎念
葬送的芙莉蓮
月初連放3天颱風假,抓緊機會把想看了很久的《葬送的芙莉蓮》給一口氣看完!超級滿足💯
有別於傳統「魔王勇者」類的劇情安排,《葬送的芙莉蓮》沒有逐級打怪練等、慢慢蒐集夥伴的鋪陳,第一集剛開場就是勇者一行人已經幹掉魔王、衣錦還鄉了。就像《一拳超人》,主角直接被設定為無庸置疑的「最強」。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故事,最讓人耳目一新!
芙莉蓮是個壽命遠超人類,幾乎不死不老的精靈。長達10年討伐魔王的冒險旅程,在她看來也不過是驚鴻一瞥。正是帶著這般浩瀚無垠的永恆視角,再來看待遺忘、勇氣、信任、報恩……這些議題,《葬送的芙莉蓮》才顯得如此獨樹一格!
即便打倒了魔王也不代表結束,接下來的人生還更加漫長。
—欣梅爾
就用欣梅爾開場的這句話做個小結吧,不然再說下去就要變成芙莉蓮特刊,怕是要寫不完了😆 如果你還沒看過《葬送的芙莉蓮》,我強烈推薦!!它絕對值得你花一整個週末好好享受。

是的呀!哪有什麼成熟的大人,大家不過都只是在風雨中奮力撐起傘的孩子呀~大人也需要被稱讚、被安慰,也如同嬰孩般渴望母親溫柔的撫觸。芙莉蓮給海塔摸摸頭的這一幕,堪稱是本作最美的畫面之一。
晨練挑戰
這個月不知道發什麼瘋,心血來潮就開啟了一項早起運動的挑戰🤣 想來大概是我需要一種「自己正切實努力著」的感覺吧。
目前主要訓練是慢跑5km左右,當然,該有的肌耐力、柔軟度練習也不能偏廢。沒有設定什麼目標要達成,也不強求自己得堅持多久。「總有一天會結束,但碰巧不是今天。」就以這樣的心態走下去吧!早起邁開步子很好,哪天想偷懶也沒關係,健康、快樂就好😁
現階段,比較大的挑戰是調整作息。05:00要起床,那在睡足8小時的前提下,21:00就得入睡,這對18:30才下班的我來說實在不太容易。
還有就是吃飯時間。過去幾年我大多只吃晚餐,已經不是168斷食了,而是204。但現在,飽餐一頓後就要馬上睡覺,感覺不是很舒服,因此也在嘗試著把進食時間提早到中午之前。
反過來說,改變作息的好處就是早上時間變得非常充裕。我能好整以暇地煮飯吃飯、閱讀寫作,先照顧好自己的需求,再悠悠哉哉地出門上班。
過去某段時間,工作讓我有強烈的被剝奪感,覺得醒著的時候,有一大半都被工作佔用了。回到家,也很難再專注投入些什麼,只想漫無目的地在網路上閒逛。像吸毒一樣,找些快速膚淺的東西讓自己爽一下,精神上補償自己被剝奪的時間 (但其實並沒有捕到😓
好在,從今年開始,我先是有意地減少工作量、參加了社區運動課,這個月又因晨練挑戰而改變作息,狀況算是改善了不少。不再是結束一天的工作後,才可憐巴巴地撿起被掠奪過的殘羹剩菜吃;而是先填飽自己的腦子(還有肚子XD),才把剩餘的精力施捨給工作。
三弟一直活到很老之後,才脫下隱形斗篷交給兒子,然後以老友的身分和死神打招呼,並以勢均力敵的姿態,高高興興的跟著死神離開人世。
—《吟遊詩人皮陀故事集》

文明之旅
- 53:15 未來時代的樣子,其實就在身邊某個角落、某個盆景裡面已經完整呈現,只不過它並非是主流。「未來已來,只是尚不均勻。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– it’s just not evenly distributed.」—威廉.吉布森William Gibson
- 53:53 所謂的大師,僅僅是因為他有水平嗎?不!是因為他對話的對象更根本、更普遍、更永恆。
比如說一位經濟學家,如果他只琢磨明天股票漲不漲、央行下個月要不要加息,那他距離大師就遠嘛;如果他和市場普遍規律、和人性根本侷限在對話,那他成為大師的可能性就高嘛!
再比如說一位建築師,如果他整天只琢磨如何用最新的材料、如何搞定甲方、如何贏得和其他事務所之間的競爭,那他距離大師就遠嘛;如果他的對話對象變了,他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在空間中體現時間、如何在功能和審美之間獲得平衡、如何讓作品既獨立於環境又融合於環境,那這樣的建築師他成為大師的可能性就高嘛!
再比如說一位文學家,如果他只想著現在流行什麼主題、怎麼寫會有關注度和流量、怎麼顯得比其他人更有水平,那他距離大師就遠嘛;如果他的目光在天地的極遠處游走、在最幽深的人性角落裡探尋、在虛構和真實的邊界上斟酌,在生死、慈悲、激情、淡然、慾望,這些永恆話題之間徘徊,那這樣的文人,不管他生活在什麼時代,他成為大師的可能性當然就高嘛!
- 36:54 如果我們不能充分地看到古人面對的現實,不能理解古人腦子裡的那些模型和先例,那我們對他們的處境其實是一無所知的。我們對他們的很多指責就是輕率的;反過來,我們對他們的勇氣其實也是沒有給予足夠的尊重的。
5次罢相,寇准一生为何大起大落?丨罗振宇《文明之旅》之1015
- 49:36 人的本事靠自己,人的成長在網絡。
簡單理解是不是就是「我要跟周邊的人搞好關係」?不是!你要是為了搞好關係刻意地討好周邊的網絡,你的網絡恰恰不再成長。你的網絡成長的標誌是:你能向周邊網絡「輸出秩序」。
20歲,有人願意帶你叫成功;
30歲,有人願意用你叫成功;
40歲,有人願意捧你叫成功;
50歲,有人願意跟你叫成功。

你離感受越遠,你就只會追求那個主流認定的成功,而不再能夠收到你的成就感
蔡康永@與蔡康永的對談:如何減少不由自主的內耗? 該怎麼面對來自家人的否定? 躺平的人生有何不可?
- 42:45 不要輕視你的感受,只有當你是一個有感受的人的時候,你才會獲得成就感。如果你一直瞧不起感受,一直想要鼓勵自己當一個純粹理性鋼鐵無血無淚的人的時候,你離感受越遠,你就只會追求那個主流認定的成功,而不再能夠收到你的成就感。

在中國,只能對上負責,對下收割
小鄭@迴力標!「別想孩子在學校好過」中國學校給學生吃巴西臭肉,學校威脅家長「別把事鬧大」2月前小粉紅嘲笑台灣,因學生早餐問題質詢市長是表面形式…小鄭在日本
- 12:58 在中國社會這個制度下,所有的人,包括我自己以前,我們每一個人都只能對上負責,對下收割。
